古树茶可以说是被人误解最深的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
之一,有说古茶树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树种,有说以野生茶树为原料才是最好的,还有说古树茶就是一场骗局,因为20年前根本没有这个概念的..
真相到底如何?今天这篇文章,陆离就再来和茶友们聊聊,那些最容易被误解的古树茶基础概念。
古茶树的那些“曾用名”
从一开始的老树、“野生茶”;到乔木大树,千年古树;再到如今的高杆,茶王树...从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内地复兴时起,乔木大叶种茶树在商业上的概念就在不断细分。
其实,这些都是不同时代背景下,行业内对树龄较长的乔木大古树茶的一种称呼,换句话说,这种分类与植物学定义无关,只是业内的一种商品概念。
古树茶的这些曾用名中,也有一些需要纠正的地方,比如古树茶、乔木大树,茶和台地茶,其实都是以乔木大叶种茶树的鲜叶制作出的茶叶。
再比如06年以前流行的“野生茶”概念,如今却很少听说,这是为了避免概念混淆,植物学中还有一个名字很像野生茶,但却无法食用的树种——野生茶树。
野生茶树的树龄普遍较大,哀牢山干家寨的野生古茶园内,就有两株2500年树龄以上的野生古茶树,但这些茶树无法食用,和我们熟知的古树茶是两个概念。
这是因为野生大茶树的叶片和茶果都是野生的,在内含物质与外观形态上,与可饮用茶叶都大相径庭,而且大多具有毒性,误食后会导致诸多不适。
这些无法食用的野生大茶树,需要先演化成“过渡型茶树”,再经过漫长的驯化,才能演化成人工栽培型茶树,这才是我们最熟悉的“古树茶”来源。
布朗族,哈尼族等民族也世代传承着“将野茶驯化成家茶”的秘方,相传这种方法是茶祖“帕哎冷”在“芒景汪弄翁发”(释义为大布朗中心)时发明的。
具体方法也很简单,将野生茶的枝干全部砍断,之后一直火焚三年,并将烧尽后的草木灰制成灰肥,施在茶树的根部,等到这棵茶树发芽后就完成初步驯化了。
依靠着这种朴素的办法,勤劳的茶山先民们驯化了数以万计的野生茶树,这才有了各座茶山上的万亩古茶园,才有了如今茶农们赖以为生的茶树资源。
百年树龄以上的矮乔木
古茶树的一个本质特征是乔木,定义为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,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,树高6米至数十米的木本植物,这是现代植物学所规定的属性。
而乔木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四个等级,即树高6~10米的小乔,树高11~20米的中乔,树高21~30米的大乔,以及树高31米以上的伟乔。
要注意的是,大叶种茶树生长缓慢,密度较大,因此在高度上远不如同年份的普通乔木,多为小乔,景迈山甚至还有很多6米以下的百年古茶树,可称为亚乔。
这些古树茶虽然个头不高,但活力惊人,往往能自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,不需要施肥打药,也无惧病虫害,最让人赞叹的,是它们动辄上百年的漫长树龄。
关于古树茶的树龄界定,有说100年,有说50年,还有观点认为100年到300年的茶只能算“大树”;而只有三百年以上的大茶树,才有资格称为“古树”。
其实在云南茶树栽种史上,除了茶山先民连续种植数千年的古茶园外,现存的大多数古树茶种植史,还要追溯到明清两代的移民政策。
明初洪武年间,明朝大将蓝玉、傅友德和沐英等人率大军平定云南后,大力推行移民政策,由此,数以万计的汉人带着种茶制茶的技术进入云南的各大茶山。
清朝乾隆年间,清政府继续推进移民,云南茶区陆续兴旺,诞生了古六大茶山,清朝贡茶,茶马古道等辉煌茶历史,茶树种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。
后来,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国力衰微,无暇顾及边境,云南茶区战乱频繁,民不聊生,长达两个世纪的贡茶史都被迫终止,茶树的种植栽培也陷入停顿。
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茶树种植才逐步恢复,因此两次大规模种植茶树存在着近百年的间隔,以百年为基准进行认定,是最符合当年真实历史的。
在陆离看来,百年为基也暗合国人的长寿定义,百年为一个纪年,大多数动植物的一生也不过百年,因此对于百年以上的长生物种,人们是存在崇拜心理的。
与其他树种的对比也是如此,大多数中小叶种茶树栽种5年后就能采摘,20年后即是丰产期,80年后则进入衰老期,寿命都在百年以内。
而云南大叶种乔木的树龄则可轻松达到上百年,数千年的也不算罕见,在众多山茶种品系(CamelliaAssamica),也是独一无二的“长生种”。
2011年,西双版纳州颁布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古茶树保护条例实施办法》中,正式把古树茶的树龄认定划为一百年,百年古树成为了业界的主流看法。
绿色宇宙中的散落星辰
茶友们有可能见过这样的古茶树图片:一株大茶树孤零零地矗立在田野上;或是在一片茂密生长的热带森林里,到处都是叫不上名的,长着苔藓的高大乔木。
其实当你真正走进古茶园时,才会发现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:在一望无际的绿色宇宙中,古茶树如星辰般点缀其中,分布的十分零散。
套用形容我国少数民族同胞的那句名言,我们便得到了古茶树的第三个本质特征:茶园大聚居,分布小散居,树种上交错杂居。
古茶园中的茶树分布,绝不像台地茶园那般整齐美观,而是带有一种自由生长的狂野美,每棵树之间的间距都很大,还是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"式的分散生长。
而且,这里也不止有古茶树,各种珍稀鸟类和小动物都生于其间,香樟、水冬瓜、多依树等林木丛生,这些“杂树”和茶树的整体数量几乎是持平的。
陆离犹记得当年茶山行,有位陪同的领导看到这生机勃勃的景色时,无不动容地说,自己总算体会到了古树茶的采摘难度,与当年改种台地茶时的部分原因了。
一方面,古茶树的散落分布确实为采摘带来了不便,过去也不乏茶农爬高采茶不慎摔伤的事情,近些年更是要在茶树周围打上手脚架,以方便采摘,不伤树干。
但另一方面,这种间距很大的散落分布,为茶树树冠的横向生长与异花授粉都带来了莫大的好处,每颗茶树所占有的面积更大,也利于养分积累,品质提升。
影响更深远的,是古茶树周围那些看似无用的乔木植物,却极大地提升了这里的生物多样性,与这些邻居的交错杂居,形成了古树茶特有的生态力量。
这样一座具备植物多样化的自然秘境,符合如今农业界大力倡导的“自然农法”,也正是世界上最符合自然生态发展理念的茶园布局。
来源:陆离茶寮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